泰烟杂店当学徒,后转虹嘉兴路上的乾新祥烟纸店当学徒。少年陈万运事认真,又肯动脑,得店主重,满师后留店当伙计。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思在国内风起云涌,关心国事的陈万运受其影响,萌发了走实业救国路的意念。经过长期细心观察,陈万运终于找到了一条创业门径。
当时西方列大肆对中国商品倾销,日用商品更是洋货独步天下,单洋烛一项,1910年就达百万两,洋烛取代了中国老式的油盏灯和土蜡烛。陈万运发现,洋烛烛一直由日中桐洋行独家经销,尽要价,却供不应求。在烟纸店工作多年的陈万运揆情推测认为可以从这个本轻利厚、生产技术较为简单的项目手,步上创办实业的征程。
1912年4月,他找到了两个合伙人,一个是同乡沈九成,在上海裕兴蜡烛店当学徒,另一个是陈的亲戚沈启涌,当时也在“乾新祥烟纸店”工作。3个人倾其所有,集资450元,在四川北路横浜桥南堍士庆路鼎兴里租借5间小屋,购来10台手摇烛车,开始制造洋烛烛。小作坊取名“三友实业社”内涵3友合作,实业救国之意。产品商标定为“金星”牌。
一年后,沈启涌槽,拆分手,不久陈万运的同乡陈律甫2100元,其时资本增加至2400元,并在厂名上加注“记”二字。产品来了,要打日商垄断的烛市场,又成了难题。为了打开局面,陈万运和沈万成自己走街,在日商洋烛行附近,摆摊燃自制的蜡烛。行人纷纷围观,看到蜡烛不淌油、不弯、不中途熄灭,确实不比洋烛逊。这一街活使“金星”牌烛从此名声大振“三友”的烛也以价廉质优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货烛供应中断,日商借此抬售价,英厂商不得不向“三友”订货。这样,金星牌烛逐步将日货烛挤中国市场。“三友”的生产规模也开始扩大。
1915年3月,沈陈两人将资本增加到8400元,将《三友实业社记》改为《三友实业社无限公司》,同年12月16日“三友”改组为份公司《三友实业社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3万元,成立董事会,推举慈溪在沪实业家史悠风为董事长,沈九成、陈万运为董事,并兼正副经理。同年“三友”还在横浜桥南面建成三层厂房一座,工人增至百余人,添置电力烛车16台,烛球车2台,烛品发展到6,日产量达到500~600磅,市场份额一步扩大,各地厂商竞相向“三友”订货,使“三友”在国货界初角。
1917年,陈万运在杨树浦引翔港购地30亩,建造规模较大的生产总厂,生产“三角”牌巾,与西邻日商东华巾厂抗衡。1918年,经董事会讨论,决定再增资,向外招资7万元,资本金总计达10万元。1919年“三角”牌在běi 农商注册备案,其图案是由一个圆圈加内三角组成,寓意三人同甘苦、共患难。同年,又在川沙设立工场,添置木机百余台。
陈万运聘请了刚从国留学回来的郑祖廉为第一任厂长,把好技术关。他们把生纱漂白改为熟纱漂白,使巾的、手、白度、纱支脱脂提到一个新平,是当时漂染工艺上的革新。
接着,三友社继续开展巾式的研究,他们把原来生产多年、式样单调的红蓝档式巾,改一下,用鲜红在雪白平布上印上“祝君早安”字句,还为大宗客免费加印字号。以后,三友实业社又研究生产新颖别致的多片综织造的回纹浴巾。这三招,招招都使国产巾的质量得到了大飞跃。投放市场后,受用青睐,甚至远销东南亚一带。
三角牌巾受到国人迎,畅销全国,同时也使日货铁锚牌巾营业日益衰退。日商不甘心失败,遂改变策略,用廉价政策,再来争夺市场,运单幅巾铁机二百台,设瑞和巾厂于华德路郎桥与兰州路之间,用廉价劳动力大量生产铁锚牌巾,来势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