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事实上奕山他们不撒谎也不行,因为谎言掩盖不住真相。于是他们就只好用新的谎言去弥补旧的破绽,然后再用更新的谎言去手脚。至于这个谎撒到什么时候是个,大约他们心里也没有底,也就是一天将军撒一天谎吧!
这又是连影都没有的弥天大谎,然而光相信。因为他自己御下的那些文武大臣就是这么勾心斗角的。何况在奕山等人的笔下,义律、麻恭等“夷目”无不“情词恭顺”当然也就不会把这十万火急的军情太当回事了。
这就离奕山所奏“永不滋事”相差太远了。奕山的办法是继续撒谎。奕山等人说,义律之所以获罪,是因为“连年构兵”(事实只好相反,义律被免职,是因为英国外相麦尊认为他过于“弱”和“谦卑”)。义律心怀不满,便故意不把我大清皇帝已恩准通商之事告诉璞鼎查。璞鼎查不明真相,又不等待我方的复照,便匆忙“洋北驶”这是上了义律的当。义律的鬼心是:璞鼎查倘若北上恳求码,很可能开炮启衅。战争一旦打起来,他就犯了和义律相同的错误,义律也就正好“为己卸职”好在广州知府余保纯已向“副领事”(其实是秘书)麻恭传达圣谕,并行劝阻,该麻恭听宣后也频频“称善”表示如能中途赶上璞鼎查“定当遵谕传知”云云。
那么,同样是“设法羁縻”同样是“恳请通商”伊里布和杨芳怎么就错了呢?原来,光皇帝的底线,除了“志在通商”以外,还有“又称诉冤”一条。然而“英夷”的表现却让皇帝陛下失望:不但没有苦苦求情,反倒十分嚣张,简直就是“桀骜不驯”如此“不识好歹”岂能不狠狠教训、迎痛剿?所以,伊里布“收复”失地,他不喜反怒;杨芳奏请“以通商换和平”他不依不饶。但等到奕山签订城下之盟时,他似乎心灰意冷,不再在意“剿”得“痛快”不“痛快”了。只要“剿”过一回的,也就对付。何况奕山的谎撒得多么好啊!万岁爷不是很在意“又称诉冤”吗?那就让该夷好好诉一回“冤”就是!反正那些“逆夷”也看不到自己的奏折。可见,撒谎也不容易,一要有技巧,二要碰运气。奕山运气好,对上了皇帝的心思,所以他“成功”了。
然而谎言毕竟是谎言。“英夷”既然并非是来“申冤诉苦”的,当然不会因此就像奕山说的那样安分守己、“不敢滋事”相反,他们更加嚣张猖狂,趾气扬。1841年4月30日,原先一直代表英国政府和中方打的“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被内阁免职(8月8日接到通知)。8月10日,英国新任“全权公使大臣”璞鼎查到达广东,驻节澳门(同船到达的还有新任远征军海军司令加),当日即发照会,要求重开谈判,并声称在英方到满意之前,英军将不停止攻。8月21日,英军主力果然向北开,璞鼎查本人也于22日登上战舰由粤北上,一副战争不但没有结束,而且刚刚开始的架式。
该赔款外,奕山他们还真没什么错。
奕山等人又一次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