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现在看来,光皇帝是听去了的。朱批曰:“所奏不为无见。另有旨。钦此。”
刘韵珂的这个观很容易遭到今人的诟病:这完全是为了维护满清王朝的统治嘛!在我看来,这批判也完全是唱调!刘韵珂毕竟是大清帝国的官员。他不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难维护大英帝国的统治不成?再说了,他的话,是要讲给光皇帝听的。如果他的立场不是维护大清,光皇帝会听吗?
这是有理的,也是很能让光惊心的。对于一个专制君王来说,等重要的,是保住皇权。“英夷”虽然可恶,但毕竟只是要求通商、赔款、割地,并无灭清亡国之意,也动摇不了国本。然而一旦民众造反,则很可能就是皇冠落地。这可是大意不得的。“清朝统治者们尽在诸多事务上糊涂昏聩,但在这一本大计上十分清醒。”光皇帝看了他这段话,很可能会心里打个激凌。
虑”的奏折。其中,最有可能打动光皇帝的,可能是第九条:浙江去年雪灾,粮多未布,价与日俱增,小民度日艰难,人心浮动,盗贼四起,而地方官又忙于战事,无暇兼顾。在这样一动时期,谁能保证没有“不呈之徒乘机而起”?
这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可惜他这一到了咸丰朝就吃不开了。登基未久的咸丰皇帝要的不是这鬼鬼祟祟的伎俩,而是堂堂皇皇的胜利,而朝野上下对刘韵珂的“媚夷”姿态也久为不满。刘韵珂混不下去了,称病请假。咸丰皇帝看穿他的把戏,将计就计,打发他回老家“调理”而且一“调理”就是12年。等到同治朝他再复时,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茅海建先生总结说:“讲真话,需要勇气,也需要正气。”我想补充一:在专制制度下,也需要技巧和心。刘韵珂就是证明。他在朝野上下不是唱调就是说假话的氛围下,唱了“反调”讲了“真话”(真实的想法),却不但没有得咎,反倒升了官职,──由浙江巡抚升任闽浙总督。顺便说一句,他也是战省份督抚中唯一未获咎反得升迁的人。这不能不归结为他的“为人乖巧”
不过,刘韵珂的技巧和心也给他带来了麻烦。他担任闽浙总督后,继续用对付皇上的办法搞“曲线救国”用“柔之策”对付“英夷”表面上,他遵守条约让福州通商,背地里却尽手脚,让英商人无利可图,以致1855年福州的贸易额仅为37万元,1856、1857年竟无一艘“番舶”光顾。刘韵珂对此十分自得。他在给光皇帝的奏折里洋洋得意地说:“福州竟不通商,数年后,该夷灰心而去,则省城本之地,不令非我族类实此。”
刘韵珂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制度的悲剧。作为专制制度中人,刘韵珂辈人的最境界不过就是“乖巧”“乖巧”之人想得来的“制敌方略”和“锦妙计”大约也只能是些“招”刘韵珂靠着这一在官场上混,也许还能如鱼得。一旦置于一个全新的国际大环境,就总有一天会混不下去。即便咸丰皇帝不让他“回家养病”他迟早也会在别的什么地方崴了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