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走,我也走,我给白河赶牲,一赶赶到老渡
。
张庵的歌谣还有第二个版本:
气儿,洗洗手,天上飞来个小斑鸠。
一路顺风到汉。
张庵的歌谣说: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
香炉的碎块亦即破锅碴却成了无可争议的历史文
。自从大祖爷用白膏泥把它密封在一个
陶瓦罐里,存
张家祠堂以后,已经传了一百多代。一半以上的张庵族人却照旧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
,便有人斗胆抱怨大祖爷,说他分的那块破锅片上只有一截“龙
”陷到“穷坑”里既不能抬
、又不能摆尾。却不见二祖爷、三祖爷带走的“龙
”和“龙尾”回来会合,只能从历史悠久的张庵歌谣中考证他们的下落。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一气儿赶到日
。
这支歌谣里藏着二祖爷的“路线图”说明他由白河而汉江,在襄樊落脚后,又到了汉
,还要“儿喔、儿喔”——这是吆喝牲
的
令,又跟着长江“赶牲
”去了。如果他一直赶到
海
,还要接着赶下去,那就要飘洋过海,不知
把牲
赶到什么地方去了。二祖爷的后人就是吃上了大烧饼,甚至还要把烧饼泡在羊
汤里享用,再撒上一把香菜、浇上一勺红亮亮的辣椒油,也很难把这些东西带回来共同享用。张庵族人也逐渐淡忘了这一支宗亲。到了二十世纪末叶,才有人
睛一亮,在老桑树底下发表诱人的预言:“听着!说不定有那么一天,有个华侨大富豪背着一布袋
金,怀揣白金盒盒,盒盒里装着一块破锅片儿,飘洋过海,来咱张庵认亲。等着!”
父亲说“破锅张”老大就是张庵这支张氏宗亲的老祖爷爷。张庵族人说,老祖爷娶了一个特别能的逃荒女人。夫妻俩开荒
地,植桑养蚕,只两年,老桑树周围就
现了绿
的桑园和耕地。使后人无比骄傲的是,老祖
宽
大,还长着一对“布袋
”老祖爷爷用脚后跟蹭她一下,她也会“唧哇”一下,生下一个娃娃。老祖
不停地“唧哇”她的“布袋
”上就打着滴溜吊大了十二个男娃。
老祖生娃生
了
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了即兴而生、随遇而安的佳境。大清早,她着竹篮去采桑叶,听见刚刚下了
的母
“咯嗒、咯嗒”地叫唤,受到了提醒,就钻到蒿草棵里“唧哇”了一下,又爬到树上采了桑叶。她着竹篮回去时,母
还在“个儿大、个儿大”地夸功。她对
说:“你有啥好夸的,你看看我这竹篮里是个啥?”母
伸了伸脖
,看见
桑叶上睡着一个白生生的大胖小
,立即羞红了脸。从此,我们张庵的母
下
以后就改了
,心悦诚服地叫唤:“娃大、娃大!”
“儿喔、儿喔”接着走。
关于月亮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的争论,仍旧是张庵舆论界的一大悬案,而且越来越多地产生了天象学上的歧义。比如说,月圆时只想着烧饼或烙馍,那就无疑是一历史的局限
了!放开想一想,难
它不可以是葱
儿油饼、或是粘着一层芝麻盐的厚锅盔吗?不,甚至可以是夹着
馅儿的
盒。再比如,月亮更多的时候是月牙儿,请看,月牙儿像不像“扁
”——就是外地人吃的饺
?不哩!咱们的月牙儿不是一般的月牙儿,要比外地人吃的饺
大一号,起码应该是油炸菜角,不,不哩!应该是上笼蒸的
面角,城里人说那是蒸饺,一个要有一两以上的重量,还必须是大
馅儿或是羊
馅儿的!
老祖爷爷的后代男丁都照老祖
的标准娶妻生
,人丁像野草一样疯长,不到一百年的工夫,白河岸边就
现了一个被官府登记造册的张庵,给官府增添了一批低眉顺
、吃苦耐劳的壮丁和差夫,给财主提供了一大群
力壮的长工和佃农。也有特别能
的张氏后人变成吃上了烧饼的小地主,或是偶尔支起鏊
,用麦秸火烙一回烙馍、卷着荠荠菜或是萝卜丝享用一次的自耕农。
这应该是三祖爷留下的歌谣。三祖爷跟着月亮走了,歌谣里暗藏着他的去。他“一气儿赶到
日
”的时候,也正是月亮西沉的时候。由此推断,三祖爷跟着月亮转了一个半圆,落脚于中国西
地区。那里是众所周知的不
之地。三祖爷又只是牵挂着月亮里的桂
树和小兔
,不懂得烙馍、烧饼的重要
。这一支张氏宗亲是不是还在传宗接代,也就不容乐观了。
到襄,洗洗手;下樊城,喝杯酒,
树不走了。这个小草庵还是咱仨的,起名叫张庵。你俩或是你俩的孙混好了,不要忘了回来认亲,以各自的破锅片为记,对得上裂纹,就是咱老张家的后人。”
斑鸠斑鸠你莫叫,喝一凉
俺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