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也笑:“不料明公对陛下如此推崇备至。我闻昔日明公年幼之时,汝南名士许劭谓明公为‘治世之能臣世之雄’。明公为能臣耶?明公为雄耶?”
袁术怒:“若我等执意驻军于又如何?”
大军行至洛东门三十几里之,各路诸侯会集。这是大家约好的汇集之地,汇集之后再以袁绍、曹为首,挥师京面圣。
曹大怒正待发话,却听一人哈哈大笑:“骑都尉官职虽小,宣读的却是圣旨。阁下一个小小的臣,竟敢藐视陛下,莫非想造反吗?”
诸侯中立刻有一人长怒起:“岂有此理,当日逆贼董卓京,八万军全驻扎在洛城周,为何我等忠心护主,兵反而要驻扎在三十里之外?难我等尚不如董卓乎?”
退董卓十五万虎狼之师,曹某实在佩服得。”
曹一怔,随即哈哈大笑:“世乎?治世乎?全在主上。主英明则为治世,主昏庸则为世。曹某是能臣还是雄,全在陛下一念之间耳。若陛下能一直英明如此,何愁天下不兴?”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袁术冷笑:“就算他真是骑都尉又如何?一个小小的骑都尉就如此嚣张。若不给他教训,日后咱们这些大臣还怎么为官?”
曹哈哈笑:“以一万挡十五万,自损五百而伤敌万余,岂是挟持董母所能为?挟董母而董贼,足以证明我主为成大事,不拘小节,必将成为一代雄主也。”
曹洪不服:“我听闻陛下之所以能退董贼,皆因挟董母而董贼,诚非光明磊落之举也。”
曹一看,正是后将军、南太守袁术。
现场剑弩张,一即发。
宣读圣旨的年轻官员哈哈笑:“当日董卓驻军于城外,才有日后之祸。陛下恐十八路诸侯中冒第二个董卓,败坏其余诸侯名节,故有此旨。”
为首一人,穿红官服,年纪二十五岁左右。捧着一卷圣旨打开大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袁绍、曹等十八路诸侯,兴义兵而匡扶汉室,败董贼而救朝廷,立下不世之功,理当封赏。然京城狭小,而诸侯兵众多,故令各路兵驻军于洛三十里之外,不可上前。各路诸侯及将可带百人护卫京,即刻面圣领赏。钦此!”
这话要在以往肯定是要杀的。但是自董卓政之后,皇权在世人的心目中并不像以前那样神圣。六人与曹情同兄弟,倒也不避嫌。
袁术帐下几员将领挥刀而就要拿人。
“放肆!”一直在旁沉不语的袁绍厉声喝“既然孟德识得骑都尉大人,圣旨便不会有假了。术弟还不快快接旨,岂敢抗旨不遵?”
年轻官员厉声喝:“若驻军近于洛二十里者,即令其余各路诸侯合力灭之,悬其于东门之外。”
这句话一,后面群情哗然。一人手执青龙偃月刀就要拍来斩袁术,幸亏刘备疾手快,死死拉住一黑脸一红脸两个大汉。
回看是,却见此人白衣白,正是白将军公孙瓒。
年轻官员也剑而,指着他骂:“我乃中飞龙卫骑都尉李逸飞,奉陛下旨意传话,你敢造反吗?”
袁术狠狠的盯着李逸飞,哼了一下,又望了曹一,这才又乖乖的跪下。
后面十几个飞龙卫全剑指着袁术。
袁术反相讥:“陛下?哪个是真陛下,哪个是假陛下尚未可知也。公孙太守好不识时务。”
正商议间,迎面数十骑飞来,大呼圣旨到。
各路诸侯齐齐上前接旨。
夏侯惇不以为然:“十岁幼主能如何神武,恐怕还是朝王允、朱儁等人在旁相助。而且若无我等同盟军先败董贼军威,又断其后路,董贼怎么会如此仓促退军。”
袁术刷的一声剑而,指着年轻官员问:“你乃何人?安敢如此嚣张?”
曹暗,此主果然心思缜密。
夏侯惇脸上惊疑不信的表情。因为他的儿夏侯充,也刚好年方十岁,每天只带着一帮儿童逃学打架,差距实在太远。
曹微微笑:“非也非也。我京发矫诏起义军,令董贼倾巢动;陛下掌控京师拒董贼于洛城外,这些都是在陛下计划之中,非他人之计。”
“且慢!”曹一声断喝。“昔日我在京城之时,曾闻飞龙卫乃陛下贴卫队,也曾见过这位骑都尉大人。圣旨有盖玉玺大印,岂可有假?我等本为勤王护主而来,今见圣旨岂能不谨遵旨意行事?”
袁术怒:“放!什么飞龙卫骑都尉,我怎么从未听说过此官职?你等必是假传圣旨,来人,给我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