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曹在闻言之后就下令御史大夫郗虑查证荀攸是否有意放走荀恽,结果经过一番查证,郭诞招认,当初放走荀恽确实是得到了荀攸的授意,曹便下令将荀攸贬为谏议大夫。同时将司懿任命为侍中。
在历史上,许多明主在晚年都会犯下一些错误,秦始皇如是,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等人都如是,三国的这三位开国君主也都没有避免,刘备因为夷陵之战遗恨终生,孙权因为猜忌好杀,导致廷混,曹的雄本也显无疑,荀彧、崔琰、孔、杨修等人,或因政见不合,或因立储问题,纷纷遭到贬谪或杀害,而如果遇到了像伏完、董承之类奉了皇帝密诏图谋于他之人,更是毫不留情的斩杀,其中的崔琰仅仅是因为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就遭到了猜忌,被下狱而赐死。
于是,在三年的短暂和平之后,神州大地上再次燃起了烽火,南北双方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未完待续。。)
随后的时间里,只见南的吕蒙、雍州的周瑜、并州的庞德、扬州的徐庶、徐州的魏延大军尽皆调动起来,凉州的超、州的司芝以及益州的黄忠作为作战的大后方,准备好充足的资和人员,随时奉命予以支援,而刘琦则亲率两万亲兵、两万无当飞军和五万府兵,前往南,回合吕蒙大军,准备攻略豫州,然后以此为板,与周瑜、甘宁夹攻洛,这一次不付多大的代价,也一定要攻克洛,勤王靖难。
愤懑之下的荀攸生了一场大病,顺势告假在家,从此彻底远离了曹的权力中枢。
其实如果论军事才能,司懿要比荀攸差上一筹,但是在玩政治手段这方面,却远比荀攸明,再加上荀彧“叛降”对荀攸造成的不利局面,所以这一次的中伤竟然让他轻易得手。
过了不到一个月,曹杀死伏皇后一家、鸩杀太和另外一名皇的消息就传到了襄。
而现在的曹因为之前在争夺关中之时的一场大败,刘琦的大军已经来到函谷关外,直洛,洛城内更是有许多所谓的大汉忠臣心中浮动,准备侧应刘琦夺取洛,这自然更加剧了曹的猜忌之心,导致他渐渐产生了一“宁杀错,不放过”的心理。
“郭诞?”曹闻言,睛不由自主的眯起来。
这个人他知,乃是颍川人士,字元奕,与荀彧、荀攸叔侄乃是同乡,后来经过荀攸的举荐,成为他的将,甚至还一度过他的监军,此人因是颍川人士,又受到荀攸举荐之恩,素来与荀彧、荀攸叔侄厚,所以,如果说此人帮助荀恽逃走,绝对是有可能的。
刘琦闻讯大怒,立刻下令起兵讨伐曹,说曹为汉臣,竟然威凌君父,擅自废立皇后不说,还敢将皇后死,并且鸩杀太,实乃人神共愤,罪恶之罄竹难书。
荀攸当初帮助荀恽离开,本来只是念着与荀恽的兄弟之情,并没有丝毫对曹的不忠,他本以为反正他的叔父荀彧已经离开魏国了,向其送还家眷或许还能换取其日后对曹的恩,关键时刻也许能够对曹产生一些帮追,却没想到曹经过渭南之战战败和伏典反叛之后,猜忌之心已经空前严重,又经过司懿的挑拨,对他产生了怀疑,结果竟然被他从侍中贬为谏议大夫。
而司懿正是把握住了曹这样的心理,这才在曹面前献谗言,诋毁荀攸。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随意怀疑他人?但是如今的情况确实由不得人不怀疑,因为据微臣所知,当日屯守东城门的将领名叫郭诞…”
如此一来,在曹的谋士之中,能够和司懿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程昱一人了,然而程昱此人知司懿受于曹,再加上已是七十余岁龄,早已在三年前就缴还兵权,终日闭门不,即便是曹偶尔想起来想要问计,也都推说老迈。
连捕风捉影的猜忌都不会放过,自然更不会放过那些查有实证的“谋反”,所以曹才果断的死了伏寿一家,以杜绝后患,同时也是给朝臣一威慑,让他们再不敢对自己心生反意。
也正是因为程昱如此见机,司懿才对他很是放心,并没有谗言相加,让他安度晚年。
“本王为汉室宗亲、大司、太太傅,当尽起兵,戮力讨贼,为大汉重申国运,为冤而死的伏皇后以及太伸冤报仇,反能得反贼曹之首者,赏钱一亿,爵封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