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差距,比第二圈层略有不足,但在第三圈层还说得起话。自然资源,有山有;经济发展,工业基础较好,民营经济发达。所以我们提的号,是“领跑三圈,二圈”这就需要加快发展,尤其要在推城乡经济同发展、共繁荣上下工夫。再说,新津总人近30万人,农业人近22万,仍然是一个农业县“三农”仍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要结合县情,找准结合。新津的特经济是什么?就是民营经济。新津的民营经济有一个特,就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工业要发展就必须集中“村村火,冒烟”是不行的。但是这很困难。全县12个镇乡的大分企业都愿意在本土发展,要把它们全搬迁到园区,相当于一场革命。
我问,那你们怎么办?
宋朝华说,靠政策引导。我们有两个政策。第一个叫“三分政策”就是把落乡镇和异地落项目的引荐乡镇,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考指标、招商引资任务数和项目税收三个方面,都三七分成,调动了乡镇和门招商引资的积极。第二个叫“三不政策”就是对不规划要求选址的项目,规划不审批,计委不立项,建委不报建,促和保证了新引工业项目全落园区。
我笑了。呵呵,兼施。不过工业要向园区集中,必然涉及搬迁问题。一般说来,工业园区多半在城关。城关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远郊贫困地区是比较好的。这些年,城关附近的农民依托城市,往往先富了起来。不少人盖了新房,有的还盖得很好,哪里肯搬?搬迁原本就是大难题,城关农民的搬迁只怕更是难上加难。倘若农民不肯搬,又如之何呢?难也搞“三分政策”和“三不政策”不成?
宋朝华也笑了。他说当然不行。工业向园区集中,采取一些引导、限制的措施是应该的,但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自觉自愿,制的法不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我说是啊,那就等于搞“集中营”了。
宋朝华对我“集中营”的说法不置可否。他调的是:“扭的瓜不甜”不甜就不和谐。因此不能“搬迁”只能“着陆”
我问,那你们咋整?
宋朝华说,先要算清账。过去常提三句话: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可见发展工业的重要。工业要发展,就必须向园区集中。集中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富县,富县才能富民,富民才有和谐。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和谐更无从谈起。我认为,一个地方,一个县,不GDP有多大,财政收有多,城市建设有多漂亮,真正的政绩关键还是要看农民富不富。如果农村没有变化,农民没有富裕,政绩就是虚假的。过去,我们一直在提要增加农民收,缩小城乡差距,但提了这么多年,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在增加,为什么?就因为我们落实富县的措施多,落实富民的措施少。县城经济在发展,但农民没有富,自然骂娘的就多,怨恨的就多。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路,通过城乡一化同步推富县和富民,把富县建立在富民的基础上。
我说,你的意思是,工业集中发展不但解决了富县的问题,还解决了富民的问题?或者说,要想富县又富民,工业就必须集中发展,农民就必须集中居住?
宋朝华说,正是如此。表面上看,工业向园区集中导致农民失去了土地,实际上却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来,结束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日。同时把他们集中到安置小区居住,又逐步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再通过政府的培训就业工程,把他们变成产业工人,真正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份变了,生活变了,观念变了,收也提了。过去一个完全务农的农民,一年所有收加起来真正要达到4000元非常困难,现在一年仅打工的工资收都上万元,应该说是成倍增加。
我并不完全以为然。我说,你们的账算得是不错,问题是农民认不认账,买不买账。
宋朝华承认我的担心有理。他说,农民都是“见脱鞋”的。他们也讲理,但更讲实惠。他觉得讲实惠也是一务实的态度。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追求务实和谐、实惠和谐。不给农民得到实惠,是不可能和谐起来的。你要拆他的房,你要征用他的土地,又不给他好,他怎么和谐得起来呢?
我问,那你们给农民什么实惠?
宋朝华说,这里面也有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过去我们有个教训,我们都是等项目来了,才开始拆迁,让农民住过渡房,一年两年都没有房给他,往往都让农民去投亲靠友,甚至在路边搭简易过渡房,没有现房可以安置,造成了很多矛盾。这样的事情多了,政府就没有威望了。我们跟农民许愿,说房多久要建好,拿几张规划图给农民看,说我们的房好漂亮哦,农民都说我们是骗他们的。
那是当然了,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这事情以前多了去,农民吃一堑长一智,也学乖了。你不放兔,他当然不撒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