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也有政治的问题。比如青羊区的“村级财务街代
制”原本是要解决城乡一
化过程中“钱怎么用”和“钱怎么
”的问题,却在不经意间设计
一个可以防止腐败的制度,这可真是妙不可言。
实际上经济和政治总是难解难分,经济制的改革必然会引起政治
制的改革。所以“成都方式”的三个方面和三个环节是
为一
的。那么,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又有什么需要关注的问题呢?
问题比较复杂的是“公推直选”
我们知,公推直选包括两个环节,即“公开推荐”和“直接选举”其中最重要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是“直接选举”其实,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表述,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直接差额选举”显然,这里面又有两个环节,即“直接”与“差额”这也是这项改革的
要之
。“差额”是没有问题的。在这项改革中,如果“选举而不差额”(等额选举),哪怕是“直接选举”也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违背了改革的初衷,而且还会有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公开推荐大会”(我主张简称为“公推会”或命名为“推荐委员会”简称“推委会”)变成了实际上的选举机构。这就既违背了“党
”的原则,又违背了“党内民主”的原则。要知
,这个“公推会”既非上级党委,又有党外人士参与,岂能越俎代庖实质上指定书记?因此“公推会”(公开推荐大会)绝不能变成一个事实上的权力机关,即不能只产生一个正式候选人。这样一来,乡镇党委书记的选举就只能差额,不能等额了。所以“差额”无问题。
有问题的是“直接选举”我们知,民主有两
方式,即“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只适宜于“小国寡民”的地区,大国就只能实行间接民主,这是屡试不
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
众多,因此我国在总
上只能实行间接民主制度,但不排除在乡镇这样的范围内试行直接民主。直接民主有什么好
呢?好
就在于能够让基层民众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民主建设的
程中来,实实在在地
觉到自己是在“当家
主”从而获得一
“主人翁的
觉”也增加了一份责任
。另外,基层直接民主是“熟悉的人选择熟悉的人”、“熟悉的人监督熟悉的人”这就有可能比让不熟悉的人来选择和监督好。显然,这里的关键是范围的大小。比如村,就没有必要间接选举;区县和区县以上,就不能直接选举;乡镇,则不妨两制并存。
新都区的法就是“两制并存”即乡镇党委书记直接选举,正副乡镇长间接选举(乡镇党委向人大主席团依法推荐,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副书记(纪委书记)和委员或者间接选举(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或者直接选举(党员大会选举)。他们这样设计可能有两
原因,或者是想比较一下两
选举办法的优劣,或者是有些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如此。
直接选举在法理上有问题,在实际中也有麻烦。熟悉的人选熟悉的人,有好也有弊端。好
就是熟悉情况,弊端则很多,比如抹不开情面、搞宗族关系、拉帮结派、公报私仇,等等。不要过分夸大“熟人选熟人”的意义,也不要过分夸大“民选官”的意义。官选和民选究竟有多大区别?是不是所有的“官”都非得民选不可?对后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成都的改革也不是所有的
都“民选”区(市)县下属局委办负责人就是“官选”只不过参加选择的人变多了,从常委会变成了全委会。被选择的人也变多了,由等额变成了差额。这就既合理,又合法,还有效。这
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肯定。
实际上“官选官”未必就不好“民选官”也未必就好。应该承认,目前基层党员尤其是农村党员的素质还有待提,他们未必就比区(市)县党委和组织
看得准,也未必就比“参加公开推荐大会的人”(我主张简称为“公推人”或命名为“推委会委员”简称“推委”)看得准。但是有选举权的是他们。这就完全有“选人不准”、“用人不当”的可能。
所以,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谁选谁”更在于“怎么选”成都市在行这项改革时显然考虑到了这一
,因此他们为乡镇党委书记和领导班
的产生设计了一整
程序,其中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可谓千方百计,慎之又慎。然而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比方说,《试行办法》规定,参选者报名的方式有三
:个人自荐、联名推荐和组织推荐。这在法理上没有问题,现实中也有意义,那就是如果个人自荐和联名推荐的人选不当或不理想,还可以通过组织推荐的办法来弥补。但这样一来就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上级党委和组织
必须把握好分寸。如果把握不当,就会挫伤基层党员和群众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
,甚至导致改革试验实质
产。
也不是,不
也不是,这就两难。
其实任何方案都是双刃剑,有其利必有其弊。比如新任乡镇党委书记当选后,如果适逢乡镇党委或政府换届,就可以提副书记(纪委书记)、委员和正副乡镇长的建议名单,由区(市)县委组织
行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然后依法或依照党章选举产生。这在民间,被戏称为“组阁权”准确的说法是“提名权”、“推荐权”或“建议权”这样
的好
,是比较容易保证乡镇领导班
的安定团结,保证他们能够齐心协力带领群众谋发展、奔小康;弊端则是有可能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把乡镇变成一个针
不
泼不
的“小独立王国”
总之,在成都市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意义最大的是公推直选,问题最复杂的也是公推直选,不可不小心谨慎。但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前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改革有如逆
行舟,不
则退,因此只能
持,不能退缩。要知
,有缺陷的前
仍然是前
,再完
的停滞也是倒退。
除了上述疑问外,也还有一些忧虑。比方说,尽成都市委、市政府一再
调,城乡一
化要全面推
,但不遍地开
,条件不成熟就先不要动。但会不会有人把它当
另一
“政绩工程”不顾实际,
行推
?在推
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人为了所谓的“统一规划”或者为了尽快“
成果,见成效”打着“三个集中”的旗号将原本相对富裕的农民也
行拆迁,或者打着解决农民福利问题的旗号大量借贷中饱私
?同样,会不会有人把“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也当
另一
“政绩工程”在没有必要或没有条件的地方劳民伤财地大盖“政务中心”或者“服务中心”?还有,由于我们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
于初级阶段,国民素质还有待提
,会不会
现“贿选”或“变相贿选”现象?这都是值得警惕的。这些问题不注意,他们的改革就很难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成都会注意到吗?
我希望听到肯定的回答。
七、成都方式
路确定之后,方式就是成败的关键
2005年10月1日,成都市委,李城的办公室。
在国庆节这天见到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城,有一
赶巧了的意思。但这并不是刻意的安排,只不过我正好准备要离开成都,李
城又刚好这天有空,于是约我一起过节。
在互节日问候以后,我们开始漫谈。
作为主人,李城首先表示
迎和歉意。他说,你来成都两个多月了,我们也没有尽到地主之谊,一切靠你自力更生,不知
都有些什么困难没有?
我说,谢谢城书记!困难倒没什么,有的话也可以自己克服。成都是个好地方,
团锦簇,香飘四野,
不胜收。可惜我一
扎
你们
的那些事情,有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果不是接到今天的邀请,还真不知
过节了。
李城说,看来中天先生对我们的工作还有
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