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如果没有翻译,也还是困难重重。
百粤也叫百越,可能是指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落也很多,所以叫“百越”其中住在浙江的叫“于越”住在福建的叫“闽越”住在江西的叫“扬越”住在广东的叫“南越”住在安南的叫“骆越”可见闽粤之间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没准还是同祖同宗,完全应该“同病相怜”乃至“同舟共济”的。然而闽粤文化却并不相同,闽粤之间也少有通。闽语和粤语之间的差异,也不比吴语和湘语、赣语和客家话之间的差别小,甚至闽人和粤人在质上也不太相同。闽人和咱们一样,都是蒙古人,粤人则被疑为来人。其实来人也是蒙古人的一个分支,叫“来亚”但一说“来人”便想到什么安南啦,暹罗啦,爪哇啦,有些“异类”的觉。
粤语也很异类。它和普通话的差异,要多到七成以上。闽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也有这么多,但闽语是当年中原音韵的遗存。说闽语异类,便未免数典忘祖。再说也没什么人说闽人是“来人”粤语,不三不四,怪里怪气,爪哇人的话,算什么呢?
其实粤语也是汉语。在海外许多地方,它还被看作是“正宗”的汉语,形态上也并不比闽语古老。闽语中本字无考的读音很多,普通话填词的歌曲如果改用闽语来唱,就不不类“翻译”成粤语却没什么关系,因为粤语有一整完整的文白读音系统,可以很自然地和普通话对换,所以,和闽语相比,它还是更“现代”的汉语。
实际上粤语的源比闽语还久远。因为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岭南,是在秦代。秦始皇二十五年,大将王翦平定江南及百越,七年后,任嚣、赵佗又再次平定百越,并留下将士五十万人镇守,越汉杂的局面形成,古粤语也就初规模。然而现代粤语却并不是古粤语独立发展的产。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它不断受到中原汉语的影响。特别是汉末唐末宋末这三个时期,中原汉人络绎不绝地岭南,其中不乏名门望族、学士文人。这些人代表着比较先的文化,来大,平,便使当地土著逐渐汉化,粤语也就一变再变。
这就和闽语的形成不大一样。闽语的成型是突变的,粤语的成型则是渐变的。因为对于岭南来说,大规模的移民其事已久,以后所受之影响不过潜移默化,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越汉杂相互磨合的过程。福建就不一样,移民既晚,来势亦凶,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往往伴随着中央政权的南移。比如晋室偏安江左,与福建相去不远;隋中叶全福建人丁不过一万五千,到唐开元时仅泉州就有五万余人家,可见移民之多。如此铺天盖地,则原先散落在八闽大地的那些闽越土著,也就势必淹没在移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没多少越汉杂相互磨合的事情了。
成功也往往意味着结束。因此突变的闽语便相对比较封闭,渐变的粤语反倒有一开放的格。粤语是很有一“拿来主义”神的。粤语中外来词汇不少,波(ball球)啦,恤(shirt衬衣)啦,的士(taxi租车)啦,我们早就耳熟能详。这现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不如粤语突,也不像粤语那样喜搞“中外合资”同一个词或词组中,一半外来的,一半土生土长的,还要把那外来的词念成粤语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