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桃儿”;也不说“剪”而说“剪刀”但钞票、车票、电影票却叫“票
”可见“
”也还是吴方言区
用的词尾。上海话和苏州话中甚至还有“今朝
”、“明朝
”的说法。不过他们更
用的还是“
”比如绢
(手绢)、站
(车站)、被
(被
)、灶
(炉灶)、夜
(晚上)、外
(外面)、角落
(音晃)、里厢
(里面)。闽语和客家话也说“
”客家话中有上昼
(上午)、下昼
(下午)、夜哺
(晚上),莆仙话中有
(上面)、下
(下面)、冥
(晚上)、早起
(早上)。闽语里还有肩
(肩膀)、标
(商标)、号
(号码)、位
(座位)、症
(病症)、担
(担
)。有些词,加上“
”以后,就有了特定的意思,如菜
(萝卜)、尺
(尺寸)、门
(门槛)、称
(斤两)、药
(
中药汤剂)。
粤语既不用“”作词尾,也很少甚至完全不说什么“儿”什么“
”广州话里只有刀、剪、箸、禾、竹、叶,没有刀
、剪
、筷
、稻
、竹
、叶
,当然更没有刀儿、剪儿、筷儿。反倒是苏州话里有“筷儿”湖南话里有“箸(读如举)
”(比如吃一
就叫“吃一箸
”)。广州话里只有“仔”(崽),比如男仔、女仔、细佬仔(小孩)、疏虾仔(婴儿)、
仔(跑
的)、公仔书(小人书)、煲仔饭等等。其实仔就是崽,也读作崽而不读作
,意思却和“
”相同。
,有虚有实,用在词尾时义虚,要读轻声,所以“老
”(老聃)不是“老
”(老爸);仔也一样,要看义实义虚,如果用在实
,那就是“崽”比如“两个仔三个女”仔,有“小”的意思。广州话中,但凡小(包括小瞧)的都叫仔,如打工仔,所以“刀仔”不是刀
,而是“小刀”如果那刀
并不小,就只能叫“刀”不能叫“刀
”或“刀仔”同样,
仔、船仔也就是小
、小船。至于煲仔,大约就是小沙锅了。
这就有近似于北京话当中的“儿”有人认为北京话就是说什么都带儿字音,其实是不对的,并不是随便什么东西在北京话当中都能带儿字。学校、工厂、衙门、政府、人造卫星、
天大楼这些词后面都不能带儿字。大
路后面也不行,但可以说“遭弯儿”、“抄小
儿”自家家门也可以说“儿”比如“带孩
来家坐坐,认个门儿”包括门
、门路、办法、可能
的“门”也能这么说,比如“有门儿”、“没门儿”、“门儿清”如果是正
门、地安门,就只能叫前门、后门,不能叫前门儿、后门儿。便是车、
、船,也不能随便儿化,小车儿、小
儿、小船儿是可以的,大车、大
、大船就不能加儿。大人当然也不能叫“大人儿”除非是“小大人儿”
也就是说,儿,只能用在小东西、小事、小人儿
上,因此往往带有亲切
昵的成分。比如
骨儿、
力劲儿什么的。“小小
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
啥事儿?
灯,说话儿;
灯,
伴儿;明儿早晨梳小辫儿。”这首歌谣,很能说明带“儿”字儿的是个什么味儿。
粤语和闽语中的“仔”也有这样的味。比如闽语中的“一
仔”就是“一
儿”“一丝仔”就是“一丝儿”“一片仔”就是“一小片儿”“一碗仔”就是“一小碗儿”不过闽语中的“仔”既不是“崽”也不是“
”而是“囝”囝,也可以写作“囡”囡和囝都指小孩,但一般地说,囝指男孩,囡指女孩,或分门别类地叫
“男小囝”、“女小囡”囝是闽方言,囡是吴方言。吴语就算写“囝”这个字,也读作“囡”再说吴语也不用“囝”作词尾,用“
”如果用于人,则多半有亲昵疼
的意思,如小鬼(读如居)
、
、囡囡
。上海人还会在孩
的名字后面加一个“
”以为小名、
昵、昵称,比如一个名叫什么波的孩
便会被叫
“波波
”这都是北方没有的说法。
其实吴语原本也是说“儿”的。至少在明代,苏沪一带方言还是以儿尾词占优势。人儿、儿、心儿、门儿、郎儿、
儿、猫儿、狗儿、瓶儿、钩儿这些词都有,现在则只剩下“固儿”和“筷儿”了。同样,用“
”
词尾,也是老早就有了,而且很普遍,如前
、后
、年
、日
、念
、想
、码
、锄
、石
、木
、骨
、
、准
、甜
、苗
等等。但“座
”、“房
”这些词,虽然《
浒传》、《西游记》里面都有,现在却主要
行于吴语方言区。王力先生说“
”作为词尾,始于六朝(《汉语史稿》),而六朝王室在江南。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吴语要更
说“
”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