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死去活来(5/7)

说了,其他用法则都保留了下来,而且主要行于南方地区。北京话里已经没了“阿”这个词。北京也有“阿哥”但那是指皇(如雍正就是康熙皇帝的四阿哥),而且“阿”也不念平,念去声。“阿”在北方其他方言也多半只用于称谓,如“阿大”(父亲)。南方(尤其是闽、粤、吴方言区)则各用法都有。阿哥阿妹、阿公阿婆不用说,阿张阿黄(加在姓氏前)和阿明阿华(加在名字前)也很普遍。粤语还用于排行,如“阿三”(别的地方则叫“老三”)。吴语则连骂人的话也说“阿”如阿木林、阿吾卵。最通常的,当然还是用于人名,如“阿Q”

南方人喜说“阿”北方人喜说“老”阿张阿黄,到了北方就是老张老黄;阿三阿六,到了北方就是老三老六;阿华阿明,到了北方也可能是老华老明。白居易就称元棋为“老元”苏东坡则称文与可为“老可”可见称“老”至少从唐代就开始了。那时也有“老兄”、“老姊”一类的称呼,和现在没什么两样。宋谚云:“关节不到,只有阎罗老包。”老包就是包公(包拯)。包公是不收红包的,阎王生死簿勾魂,想收也收不了,所以关节(贿赂)不到,便只有阎罗和老包。

有“老”便有“小”小,也是常用的词。老张老黄、老三老六、老华老明,也可以称作小张小黄、小三小六、小华小明的。苏东坡在称文与可为“老可”的同时,便自称“小坡”(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竹传神)。老是尊称,小则是谦称,也是昵称。所以范成大便称苏东坡为“老坡”(快读老坡《秋望赋》,大千风月一毫端),孙悟空则自称“老孙”因为此人从不谦虚。除了此公,自称“老某”的,并不太多,除非是开玩笑,或者写杂文。

“老”也可以用于动,如老鼠、老虎、老鸦(读如挖)。北京话当中有许多“老”字的奇特用法,几乎是可以加于一切事的。比如老谣(谣言)、老斋(呆)、老叼(起重机)、老家贼(麻雀)、老儿(太)、老凿儿(死心)、老鼻(多得不得了)。最好玩的是把脸“老苹果”嘴叫“老樱桃”脑袋叫“老屋”脚丫叫“老丫丫”至于把老成持重的人叫“老梆”把老于世故的人叫“老油条”把傲慢无礼的人叫“老鼻烟壶”把弱无能的人叫“老米嘴儿”则明显地带有调侃甚至蔑视的味

南方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上海人就把狡诈的老女人叫“老蟹”把作风不端的老男人叫“老甲鱼”把非常在行的人叫“老刮采”把喜的人叫“老茄茄”至于赣语中的“老表”湘语中的“老倌”北方方言中的“老客”则都是尊称。

称“老”的不一定都老(比如北方方言中的“老疙瘩”就是指最小的女),称“小”的也不一定都小(比如上海人所谓“小菜”其实包括所有的菜)。称别人老杨老李,多半是客气;称别人小赵小王,却不一定是“装大”也可能是亲切,和称“阿”意思一样。小张小黄、小三小六、小华小明,还有小弟、小妹、小鬼、小妞、小家伙、小把戏、小不儿、小萝卜,都透着亲切。就算是“小钢炮”(情直率说话冲的年轻人)吧,也有一昵的意味。只有“小”是个例外。“小”原本是对大人家女儿的尊称,现在则被得另有义,以至于一些女孩都不愿意被人称作“小”了。

同样“大”这个称呼也曾有过特定的义。它曾经是革命队伍内对领导同志偶既尊重又亲切的称谓。看来,即便是词,也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所以,讲礼数的北方人便喜称“老”(老兄老弟),称“大”(大哥大);重亲情的南方人则喜叫“阿”(阿哥阿妹),叫“小”(小囡小)。阿哥阿妹,显然比老哥老妹亲切,因此也是南方情歌中的常用称谓(阿哥阿妹情意长),北方情歌中则称哥哥妹妹(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哥哥妹妹只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带情彩。即便用在情歌中,也还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

那么,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五、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