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让神宗大为震惊。据说他观图以后心如刀绞,一夜不眠,两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甚至声泪俱下地说“安石天下”这不能不让皇帝动心。毕竟,天下大旱已整整十个月,难真是新法得天怒人怨?于是下诏暂停青苗、免税、方田、保甲八项新法。诏下三日之后,天降大雨,旱情立解。
这当然未免太有戏剧,因此只能视为小说家言,姑妄听之。但王安石变法的不得人心却是事实,最后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也是必然。但这结果,又实在未免太悲剧,不但宋神宗和王安石想不通,我们也想不通。
前面说过,司光他们原本也是改革派,只不过和王安石相比,他们更看重效果而已。实际上北宋时期的旧党和晚清时期的徐桐、刚毅之本就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是真正的腐朽愚昧,前者却是明白人。正因为是明白人,就不能只图一时痛快,不考虑实际效果。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帝国和王朝的弊病,司光比王安石看得更清楚、更透彻。这是他主张渐式改革的原因所在。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有不好的变法。前者生国富民,后者导致国破家亡。而一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也不能只看动机,得看效果。
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实在是不佳,甚至与他的初衷背而驰。新法的本意,是民富国,结果却是民怨沸腾,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情。就连一个被王安石奖掖提的看守城门的小官郑侠,也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画了一张《民图》呈天御览。郑侠同时还附了一奏疏,说微臣在城门上,天天看见为变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携,质妻鬻,斩桑拆屋,横死街,实在是忍无可忍。因此恳请皇上罢废害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而且郑侠还赌咒发誓,说如果废除新法之后十日之内不下雨,请将臣斩首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王安石的一意孤行得他众叛亲离。朝中那些大臣,有的原本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有的原本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修;有的原本是他的领导,如富弼、韩琦;有的原本是他的朋友,如范镇、司光。但因为不同意他的一些法,便遭到不遗余力的排斥。司光于朋友情分,三次写信予以劝谏,希望他能听听不同意见,王安石则是看见一条驳一条。如此执迷不悟,司光只好和他分扬镳。
的确,王安石的变法有独断专行不计后果的特征。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开封知府韩维报告说,境内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断腕者”宋神宗问王安石,王安石不屑一顾地回答说:这事靠不住。就算靠得住,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况老百姓!这话连神宗听了都觉得过分,便委婉地说:“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但王安石显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就连士大夫的意见,也都是可以不予理睬的,什么民意民心之类,就更加无足挂齿!即便民众的利益受到一些损失,那也只是改革的成本。这些成本是必须付的,因此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有此信念,他理直气壮,他信心百倍,他无所畏惧。
那么,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难他的新法真有问题?
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