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四官员选ba(1/2)

本站新(短)域名:ddshuwu.com

四、官员选ba

现在再说官员选ba。

我们知dao,帝国虽然是以皇帝为中心建立的,但治理国家的却不是皇帝一个人,也不可能是皇帝一个人。帝国的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事务如此繁杂,如果事无ju细都要皇帝亲自去打理,那实在是天方夜谭。合理并且可能的办法是委派官员去代理,就像农场主雇人放羊一样。这zhong制度,就叫“官员代理制”那些代表皇帝去放羊的人,就叫“牧民之官”有时也直接就叫“牧”

官员既然是皇权的代理人,那就必须jing1挑细选。一要靠得住,二要有本事,三要守规矩。所以官员的选ba,历来就是王朝的重大课题。这项工作在古代,就叫“选举”选,就是选择;举,就是提ba。这和现代“选举”的意思也差不太多,只不过现代选举是“民选”古代选举是“官选”民选靠投票,官选不靠投票而已。

选举的方式有三zhong:察举、荐举、科举。察举就是由地方官进行考察,发现人才后向朝廷举荐。荐举就是由中正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官员)将各地推荐的人才分为三六九等,然后向朝廷举荐。科举则是通过分科的考试,将考试合格的人才向朝廷举荐。第一zhong是察而后举,所以叫察举。第二zhong是荐而后举,所以叫荐举。第三zhong是科考而后举,所以叫科举。两汉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荐举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不过,认真说来,只有隋唐的科举是选举,因为进士及第以后并不立即授官,仍然只是推荐的意思。宋以后,进士及第即是官员,就不好叫zuo选举,只能叫zuo考试了。

这三zhong,是选ba官员的主要方式,叫“正途”其他方式,则叫“杂途”比较起来,最好的是汉唐。汉代制度的优点,是兼顾了教育、实习、选举、考试四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liu程。汉自武帝时起,就有太学。太学是最早的“国立大学”不过这“国立大学”全国只有一个,专门用于培养政治人才,因此也可以说是“中央政治学院”这就是教育。太学生考试毕业分为两等,一等的叫甲科,二等的叫乙科。大约甲科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大本),乙科相当于现在的专科(大专)。不过现在的本科专科是靠入学考试来分的,汉代的甲科乙科却靠毕业考试来分。甲科chushen的为郎,乙科chushen的为吏。郎就是皇gong里的侍卫,也是政府官员的后备军。吏则是地方官员的僚属,相当于现在的一般干bu。补郎和补吏,是太学毕业生应有的待遇。这就是实习。太学毕业生为郎为吏实习一段时间后,中央和地方的官员都可以gen据他们的表现向朝廷推荐。这就是选举。选举以后,再考一次,这就是考试。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年轻人就可以正式踏入仕途,成为政府官员了。

这样一zhong制度,应该说是很科学的。因为这样选chu的官员,既有知识(受过正规教育)又有历练(经过基层实习),何况还通过了上级考察和政府考试,怎么能不优秀呢?如果说有问题,就是那时读书的可能xing太小,进太学就更不容易。结果由于知识的垄断,变相地形成官职的垄断,终于导致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科举制度纠正了这一弊病,政权开始向平民开放,尽guan这zhong开放是有限制的、不彻底的(工商等行业中人不得报考),却总算是进了一步。这个制度,又以唐代的为最好,好就好在礼bu考试及格就叫进士及第,就有zuo官的资格,却又并不立即授官,还要由吏bu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bu考了人事bu再考。大约“礼bu考的是才学,吏bu考的是干练”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才能zuo官。这个jing1神,和汉代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方法有异而已。

但是宋人把这个传统破坏了。宋代的读书人,只要科举及第,立即就委以官职,不必再经吏bu考试。这其实是不对的。会读书的人不一定会zuo事,而国家需要的是guan理人才,怎么能只看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不要历练?何况所谓考试,原本指的是考绩和试用。现在士人“榜下即仕”无绩可考,不试而用,就违背了考试的初衷。再说此门一开,天下士人蜂拥而来,朝廷哪里招架得住?事实上自从唐代开放政权以后,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越来越多,朝廷无官可授,只好设员外郎、候补官,结果“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乏禄,而吏犹扰人”用钱穆先生的话说,读书人成了“政治脂肪”而且堆积在“心脏”周围,这个国家还有不得冠心病的?

于是明清两代,只好再zuo改革。首先是科目的统一。我们知dao,所谓“科举”就是“分科考试,设科举士”的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