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么线索了?”父亲说:“‘劈破玉’呀!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的盲琴师竟能把明、清曲牌《闹五更》、《粉红莲》、《银绞丝》、《耍孩儿》、《打枣杆》、《节节》一
气串连下来,虽为表演
秽情态所错用,也足见盲琴师
怀绝技、不同凡响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知此曲牌者千无一人,只有他的师傅柳二胡琴,师从南
李秀才,幸得此曲,却从不示人。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
?他说,洛
保安
长请他当了家
琴师,教
长三姨太学曲儿。”母亲问:“这个
长现在哪里?”父亲说:“还在洛
,离此仅二百余里。”
我终于明白,父亲要找的“玉”是南鼓
曲中已经失传的《劈破玉》。父亲说,他去燕大执教以前,宛儿姨对他讲过,他们找到的《倒推船》固然十分难得,但宛儿姨听老父说,还有一个《劈破玉》是鼓
曲中的“娘娘”清代末年,此曲由江浙艺人溯长江西上而传于汉
,
汉
北上至白河而
南
。五十年前,宛儿姨的老父在南
石桥镇“曲圣”李秀才的打麦场上听过此曲,由古筝、琵琶、三弦、笙、箫、檀板合奏,文人雅士和农夫村姑都听得如痴如醉。南
一富商
价求购此曲,李秀才说:“清曲不
商贾家。”把富商拒之门外。李秀才谢世后,此曲下落不明,只知
他在
收过一个
徒,原来正是这位盲琴师的师傅柳二胡琴。
父亲又在燕大图书馆发现,明、清典籍中多次提到《劈破玉》。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举人沈德符所著《顾曲杂言》,把《劈破玉》列为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传汴梁的俗曲之首,给予“可继《国风》之后”的评价。晚于此书一百二十余年的明代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又有《芳茹园乐府》一书,称《劈破玉》“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情而发,如旷野天籁,一曲百应。”再过一百六十余年,刻版于清代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的《扬州画舫录》又说:“俗曲诸调以《劈破玉》为最佳。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教坊名曲,听者一噱而散。”
以上记载与宛儿姨所言相印证,父亲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江浙、再由江浙
荆襄、又由荆襄
南
,
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
民国后而不知所终,惟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从燕大归来后,就把寻找《劈破玉》作为他教学之余的第一要务了。
父亲打行
,而且找到了那一把吓退过大灰狼的雨伞,就要奔赴洛
寻访柳二胡琴,却忽然传来惊人消息:日本鬼
悍然占领洛
,正向嵩县、潭
。溃逃的“国军”
般经过潭
,向伏
山
逃窜。H大学师生缺乏准备,事到临
,校本
才仓促决定,师生各自逃生,到豫鄂陕三省
界
的荆紫关集结。
父亲暂时放弃了去洛寻访《劈破玉》的计划,与母亲打
逃难的行李,忽听寨墙上一声叫喊:“鬼
寨了!”父母亲丢掉了全
家当,带领我们五个
女连夜逃
潭
,南渡伊
,钻
山洼,到了一个名叫小河的村庄。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忽地想起,过去搜集的鼓
曲稿与讲义全
丢到了寨
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
掂着打狼的手杖,表现
拼死一战的姿态,折回枪声大作的潭
去了。
惊人的噩耗不停地传到小河。逃到潭北山上的H大学师生多人惨遭鬼
杀害。医学院张院长夫妇和侄儿被鬼
俘虏,张院长侥幸逃脱,夫人被鬼
刺死,侄儿也被刺断
,受了重伤。教育系一个男学生为了保护
恋中的女友,赤手与鬼
搏斗,被鬼
刺死,女友投井自尽。农学院王院长被鬼
抓去当了挑夫,在途中拼死
崖。那天下着小雨,我看见王伯伯浑
血迹,由两个农民搀扶着来到了小河。我们一家人都在鲜血带来的惊悸中等待着父亲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