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固,自发帮助政府军抵御燕军。朱棣气急败坏,对政府军和百姓一例诛戮。燕军打到冀豫界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拼死抵抗。燕王无奈转路攻取南京后,立即派兵把这一带百姓杀得仅存两。山东临清县肖寒村《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或杀、或剐、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在燕赵鲁豫番上演时,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遮挡的三晋大地,却是另番景象。这里日升月恒,风调雨顺,稼穑葳蕤,万姓胪。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写:“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指吃东西的生灵然无存),而河东(晋南)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数量,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为189。1万,河北人为189。3万,而山西却达403。4万人,比冀豫两省人的总和还要多。
当中华大地人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
于是,这广济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并不超群众的汉槐,便以无与比的姿,走了历史的风雨,走了岁月的沧桑,走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五
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路,总是泥泞而沉重,每行一步,总要伴随着苦涩的泪、惨重的血。
洪武元年,朱元璋面对破碎的山河,发这样的慨:“今丧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所谓田野辟,增,此正中原之急务”大臣们也纷纷上疏,奏说迁民事。督府左断事巍奏称:“臣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上,自兵燹以来,尽化为蓁莽之墟,土著之民,离军伍,不存十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实际上,励图治的朱元璋此时心中很明白,就连他的故里安徽凤,虽已置县,但却是“地瘠民稀,萧萧数楹,仅同村落”置县不过是大臣们为阿附他而已。郎中刘九皋献策:“…山西之民,自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田亩。”从放娃、贫僧到南面百城称孤寡的朱元璋,雄心随岁月而膨胀,抱负伴龙墩而扩张,为圆龙腾云涌万世一系的梦,也必然会顺乎历史的抉择。在移民的举措中,除遣返、军屯、商屯之外,最难实施最牵动人心的,则是平民百姓的大迁徙。
《明实录》记载,明初山西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共七十九县。移民主要来自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汾州府和平府,这些地区共有五十一县,而平府就辖二十八县。可见迁民最多的是当今临汾,而洪当时人最稠,作为一个县份来说,移民最多自在情理之中。但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晋民后代修葺的谱牒里,几乎都记载先祖来自洪,这颇令人费解。但稍一留意有关史乘方志,便疑团顿释。因当时之洪,凭借古驿,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展,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于是,汉槐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发地…
长期浸泡于农业文明中的“丁村人”的后裔,虽有劳作之苦,但不乏桑麻之乐。此时的动与迁移,早就不是逐曲,狩猎歌,游牧,而成了农民悲剧的代名词。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狗记八百里,猫认三千途,老识归,狐死必首丘…中国古老文化以动习创造的这些依恋故园的词汇,实际上是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心理的折光。围绕这次迁徙,迁徙者及其后人编纂了听来令人百脉沸涌,低徊唏嘘的故事。
最为普遍的传说是,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了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p>
彼眨?俦?窈莺莸叵冉?嘧衬甏?砩霞希?烨啃械羌牵??发凭照,一家一,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围绕这次大迁徙,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曾在冀鲁豫一带门说,妇孺皆知。
大迁徙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燥的移民,便将这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