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全市领导大会上讲,我们成都耕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多用100万人去就足够了。但是我们却有680万农民,太多了,非简不可。这680万,近几年已经转移了200万,还有400万。扣除100万老人养老,100万娃娃上学,还要转移100万。如果我们把300万给工业的,100万农民给第三产业,100万娃娃归教育的,100万老人安置好,这680万农民就完了。到那个时候,农民想不富都不行。
我明白了,这是两个方面的效益。一方面是农民从土地上转移来,人均土地收提了,另外在第二、第三产业上又挣了一分钱,收就会成倍上升。
但在冷刚那里,事情却还没有完。
冷刚说,光是“简农民”还不够,因为农民不会经营呀!现代农业,只会地可不行,还要会经营,还要成规模,还要搞科学田、技术革新。我们这1。2万平方公里耕地,金贵得很,不能给那100万农民照过去的方法去耕,今天整茄,明天整黄瓜,挑个担担儿到镇上叫卖。那是脱不了贫致不了富的。要让有钱的人、善于经营农业的人行规模经营。所以我们提第一个“集中”就是“土地向经营者集中”
我问,土地向经营者集中,又有什么好呢?
冷刚说,经营者一旦承包,就是几十亩甚至几千亩,这就有规模。经营者懂得经营,据市场需求来生产,这就有效益。农民租土地,分红,这就有收。何况他们不再束缚在土地上了,还可以外打工。不愿意外的,也能给经营者打工,这样又多一份工资收,土地和人的效益都提了,岂非两全其?
我承认,是两全其。
冷刚说,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土地上简来,而且简来的农民还要向城镇集中。为啥呢?因为你不让他向城镇集中,你让他继续待在农村,他就会永远贫困,永远不能享受城市文明。我经常讲,现在山区的农民,女的都嫁来了,剩下的都是光和老人,娶回去的不是傻就是痴,下一代的人都要发生变化。只有集中到城镇,农民的生产方式才会改变,生活方式才会改善,生活质量才会提。最近,我们把山农民的女全接下山来,到城里读书,吃、住、学费,一年200多个娃娃,20万,供到18岁,上了职业中就能就业,也就不回山上了。这样通过几年至多几十年的努力,就把农民全搬下山来。老的住养老院,中年的解决就业,小娃娃政府把他起来,就让这个村自然消亡。因此有第二个“集中”就是“农民向城镇集中”
我说,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民也就变成市民了。
冷刚说,对。但是,如果农民集中之后不能就业,就会成为新的城市贫民。这就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我们现在把川大引来(让四川大学在双县建校园),双县赞助了3。5个亿的现金,真金白银拿给川大,就是要发展校园经济,就是为了增加就业岗位,提农民收。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件事。反正我们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迁去就不了,还必须同时考虑他们的就业问题。
我问,怎么考虑?
冷刚说,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就必须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又必须降低产业成本。过去我们在发展初期,第二、第三产业规模不到位,企业是村村火,冒烟,政府的投资非常大,企业的成本投资也非常大,双方都吃亏,就不利于经济发展。基于这情况,我们就把工业向园区集中。结果政府对辅助设施的投资成本降低了,拆迁成本也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也更加完善了,企业的运行理成本也降低了,国家和企业都是双赢。这就是第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经营者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我们就能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为“三农”问题的本解决奠定基础。
原来“三个集中”是这么回事,但不知哪个“集中”先来?
冷刚说,我们的“三个集中”是同步行的。“三个集中”和推城乡一化的心是统筹,离开“统筹”二字是不行的。你不能司令往前走了,大队还在后面;也不能战士冲到前方去了,弹药粮草跟不上。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当然不错,他们“三个集中”的想法听起来就更是不错。但作方式也很重要。对于基层工作而言,有时候作比设想和规划更重要。没有可作,设想和规划再好也是零,甚至是负数。因为这回办砸了,下回就没人信你了。农民都是很实在的。他们可不会因为你想得彩纷呈,说得天坠,就回回都听你的。因此我很想知双当年的一些法。
说到这个问题,一贯主张“推功揽过”的冷刚,便不动声地把他当年的副手推到了前台。
三、路在脚下
旗帜鲜明:
农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农业上的第三次革命
2005年8月3日,双县少坤甲鱼庄。
双县县长是一个和冷刚气质完全相反的人。冷刚豪悍,英气十足,像个将军;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像个文人。有一个宝贝女儿,叫梦笛。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来源于的一个梦:夕西下,微风轻拂,牧童着短笛踏歌而归。我不知这是不是心中的一个人生理想,也不知冷刚有过什么样的梦。但我觉得,冷刚和实在是两个有趣的人。他们的格甚至就像他们的名字:冷刚刚,锐;冷刚中有细,柔中有刚。这样两个人搭档,一个当书记,一个当县长,应该是一“优化组合”
告诉我,刚才说的“土地向经营者集中”已经写了中央一号文件,准确的表述是“农用土地、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个“集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内重组,二是社外转。
我追问一句,社内重组,社外转?
说,对。为什么要重组呢?因为农民承包的土地零星分散,一家人几十块地,这样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原来蔬菜、稻问题还不大,现在调整结构李,草莓,枇杷,经济作,问题就来了。比方说枇杷要有围池啊,我不可能斗笠大的一块地,也给你修个围池吧?因此社内就要重组,让农民土地连成片,几十块地要就近把它调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