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问“您瞧着哪件儿可心”上海人的这说话方式往往令北方人尤其是北方的老年人不快。北京人问人年龄,是有很多讲究的,问老年人,得问“
寿”;问中年人,得问“贵庚”;问青少年,得问“十几”;只有对小娃娃,才问“几岁”饶这么着,也得多说几句:“小朋友,告诉爷爷,几岁啦?”不兴直筒筒问人家“侬几岁”的。在北京人看来,这就叫礼数;而在上海人看来,这是啰嗦。
上海人不喜啰嗦。不是说上海人就不讲闲话。上海人也讲闲话的,而且,上海人有时比北京人还啰嗦。一个中文名叫
天明的
国小伙
会说一
利的普通话。北京人听了只有一句:“嘿,哥们,够地
的啊!”上海人却会发
一连串的
叹:“啊呀呀,
天明!你的中国话讲得这么好呀!你是在哪儿学的?学了几年啦?了不起呀!”但不难看
,上海人虽然话多,却没有废话。除表示惊叹外,还提
了问题,表示了好奇。
事实上上海人即便讲闲话,速度也快,句也短,信息量也大。他们说话就像办企业
生意,希望低投
,
产
,少支付,多回报,因此即便骂人,也不愿多说一句话,能短就短。一个字最好,两个字还行(如翰大、寿
、洋盘、瘪三、赤佬、推板、搭浆),三个字就很够意思了。上海人骂人、损人、批评人、对他人行为表示不以为然的
禅,以三个字的居多,如阿木林(呆
呆脑土里土气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阿土生(没见过世面的土老冒)、十三
、猪
三。不要以为三个字就简单,其实里面的内容蛮“丰富”的。比如猪
三,是“猪
三牲”的歇后语,意思是牲
。又因为“牲”和“生”同音,便主要用来骂初到上海的陌生人。上海是个大世界,外地人和乡下人
了上海,总会有
转向不得要领,因此但凡反应迟钝者均可谓之“猪
三”又比如十三
,一般认为和“二百五”是一个意思。但二百五为什么是十三
呢?有人说是因为“痴”字十三画,所以也叫“福熙路”(也是十三画)。又因为有个“
”字,因此“十三
”也叫“蜡烛”意思是“不
不亮”还有“咸
庄”是骂人尽可夫者的。咸
意谓非鲜货,
庄意谓可以卖,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指桑骂槐”了。
上海人的“三字经”当中常常包着一个动宾结构,比如开大兴、轧苗
、放生意、拆烂污、讲斤
、掉枪
、搭架
、扳错
、塌便宜、寻开心、拆棚脚、扦
、掰雀丝、凿
脚、轧台型、掼狼
、吃螺蛳、摆噱
等等。轧苗
就是察言观
,见风使舵;放生意就是
好圈
,设计害人;拆烂污就是不负责任,把事办糟;讲斤
就是讨价还价,谈判条件;掉枪
就是耍
招(摆噱
也是);搭架
就是装样
;扳错
就是找岔
(掰雀丝也是);塌便宜就是占便宜;寻开心就是戏
他人;拆棚脚就是拆台;扦
就是揭短;凿
脚就是说坏话;轧台型就是
风
;吃螺蛳就是说话结
。如此多样复杂的内容,都可以用三个字的动宾结构来表示,恐怕就得归结为上海人喜
这样一
形式结构了。
事实上如果把这些俚语连起来念,是不难读一
上海式节奏来的。
明的上海人对话语也
打细算。一个字构不成动宾结构,两个字能行,但不过瘾,也少了
味
,四五个字又多了
,还是三个字最合适,既省事,又有意思。比如“讲斤
”就比“讲价”有趣“掉枪
”也比“搞鬼”好玩。所以上海人(也包括吴语区许多地方人)喜
这
三字动宾结构。就连维持表面的排场,也叫“撑市面”;就连骂人,也叫“骂山门”
五、雅与俗
北京人就没有上海人那么匆忙。